400 653 9999
这位素龄70年的修行者,毕生致力于慈善事业,还被总理誉为“国宝”!

image.png

△时代巨匠——赵朴初

 

1914年夏日的一天,一个七岁的小男孩看到一只蜻蜓在蜘蛛网里挣扎,不一会儿,蜻蜓被越缠越紧,渐渐不能动弹。

 

他转身到厨房找来一根竹竿,把蜘蛛网耐心地挑开,将蜻蜓救出。母亲见了,非常高兴,第二天带儿子去廨院寺烧香。 

 

佛事结束后,母亲与师父闲谈,说起儿子会对对子了。师父听了,指着庙中的火神殿,出了一句上联: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祸。

 

男孩想了想道:观音阁观音大佛保佑黎民平安”师父笑了,对男孩母亲说:“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。”

 

多年后,预言果然应验。当年那个救下蜻蜓的男孩,成为了后来周总理视之为国宝的时代巨匠,他就是——赵朴初。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“赵朴老”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赵朴老是杰出书法大师,曾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社长;是佛教界领袖人物,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;是著名社会活动家,连任了五届全国人大代表;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的素食者,茹素70年。

 

01
博学多才,回报国家和人民

 

1907年,赵朴初生于安徽安庆的一个书香世家,府中四代皆为翰林,他从小就浸润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。幼时的他,很快就学完了《论语》《诗经》等经典著作,八岁便能诗善对。

 

成年后,他的志趣更加广泛,在书法、诗词、宗教、慈善等方面上都颇有造诣。

 

在书法爱好者看来,他是广结善缘的书法名家。

 

赵朴老的书法俊朗洒脱,豪迈凝重,在一波一磔、一提一转之间,仿佛妙手点化,神韵毕现。可谓集众家之长,形成了自家风范,世人称之为“赵体”。

 

image.png 

△赵朴老书法作品

 

书法大师启功评价他的书法说:“朴翁擅八法,于古人好李泰和、苏子瞻书,每日临池,未曾或辍,乃知八法功深,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。”

 

世人争为收藏赵朴老的书法,但他一生从未“卖”字,而是以书法与人广结善缘,支持佛教和社会事业发展。

 

1937年上海“八一三”抗战后,赵朴初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,组织妇女支前,动员和掩护几百名青壮年奔赴前线,千方百计地救济、安置难民。

 

image.png 

△赵朴老和佛教界人士

 

新中国建立后,他作为佛教协会会长,代表中国佛教界主动送观音像给日本佛教界,打开了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大门。后来,又提出佛教是中日韩友好交流“黄金纽带”的构想,得到三国的一致认同。

 

赵朴老组织参与的种种活动,加深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,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。

 

在陷入困境的人看来,他是不求回报的慈善家。

 

小时候,每当家中来了乞讨者,他总是会施以米饭。

 

长大后,赵朴老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,接连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、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、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等职位,将自己的时间、精力甚至积蓄倾囊而出帮助同胞。

 

image.png 

△赵朴老看望家乡人民

 

在生命的最后十年,赵朴老把目光放回故乡,每年都捐出个人积蓄,设立奖学金,多方面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。

 

02

茹素募捐,支持爱国运动

 

赵朴老与素食的缘分似乎是注定的。

 

他的家中设有佛堂,母亲每日早晨烧香拜佛;门前水塘便是放生池,里面放养着不少母亲买下的龟、鳖。

 

潜移默化下,他从小就懂得尊重、爱护生命。

 

在东吴大学附中读书时,赵朴初曾和同学孙起孟等相约吃素。不久,同学都恢复吃荤,而他仍坚持吃素。

 

不仅如此,他还用号召身边的人一起吃素募捐救济工人、支持革命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1925年五卅爱国运动爆发后,在东吴附中的执行委员会会议上,赵朴初说道:“我提议大家吃素以代尝胆,倘若附中全体学生茹素两星期,即可募集一些伙食费救济工人,尽管杯水车薪,或可在全国带动其他地方募捐,总计起来,就不是小数目。

 

他的话,得到其他执委会委员的赞同。当天,在本校募捐到1000余元。次日,赵朴初介绍了这个募捐的办法后,苏州学联决定各校学生向东吴附中学习,茹素一星期,将节约的钱全数送沪,支持上海“三罢”(罢市、罢工、罢课)斗争。

 

东吴大学求学期间,原本就身体虚弱的赵朴初,在水土不服和思乡心切等因素的影响下病倒了,结果查出是患上了可怕的肺结核。

 

主治医师说他脾胃不和,也建议他多吃些素。

 

由于吃素和佛教徒的饮食习惯很像,赵朴初就又找来了一些佛教的经书读,结果越来越痴迷,每天钻研也丝毫不觉得疲累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为了礼心敬佛以及身体健康着想,23岁后的70年间,他就再也没有碰过荤,还走上了慈善为本、普度众生的道路。


△烹饪名厨孙大力先生提到,赵朴老尤其喜欢瓜片猴头菇

 

03

养生之道,唯有三大法宝

 

耄耋之年的赵朴老,称自己“虽曾患大病,但在九十岁人中还算是健者”,他有何养生秘诀呢?

 

其实很简单,不过这三样法宝:茹素、运动、好心态。

 

赵朴老曾作诗:“不知肉味七十年,虚度自渐已九十;客来问我养生方,无他奉告惟蔬食。”

 

给写养生专家的书信中,也专门提及:“弟今年九十有二,在同辈人中,堪称健谈者。蔬食已七十年,每日两菜一汤。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,消化系统良好。所谓养生之道唯在此而已。

 

茹素让赵朴老身心清净,身体的自愈力得以唤醒,自然也就感觉十分舒畅。

 

image.png 

△赵朴老书法作品

 

古人说,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

 

其妻陈邦织在专访中说,赵朴老很注意运动,曾叫木匠打一个床板,缝两个棉布的口袋,天天做运动,趴下去起来,趴下去起来,时不常地还把她也提溜过去......

 

他的生活也很规律,每天早晨诵《心经》后,还会打一套太极拳。

 

赵朴老说:一个人不怕身体底子差,关键是个人要注意养生,既要注意多活动,不断健身,又要注意修养,不断净化心灵,做好养心。

 

豁达心态也是伴随他一生的重要养生法宝,尤其是在逆境中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1968年年底,中国佛教协会的牌子被红卫兵战斗队的各种招牌所替代。赵朴老被监管劳动,在寺院负责送煤、劈柴、扫雪、倒脏土等杂务。

 

尽管已经六十多岁,他却从不喊苦,掏煤球时突然想到,看似很冷的煤球灰,却能死灰复燃,一首五绝脱口而出:细向心中检,然而有不然。冷灰犹可拨,试看火烧天。

 

吟罢,赵朴老对虞愚说:“现在这种情况是暂时的,不久以后,一切都会好的,一切都将会走向正轨。无论受多大委屈,一定要坚持住,活着,就是胜利。”

 

晚年,他在给侄儿的信上写道:我虽曾患大病,但在九十岁人中还算是健者。我的养生之法是不背思想包袱,也就是像你父母那样达观

《老人七悟》

/赵朴初

第一,活着:日出东海落西山,活一天少一天,过一天乐一天,乐一天赚一天。

 

第二,高兴:高官不如高薪,高薪不如高寿,高寿不如高兴,高兴了就好;只有高兴是“现款”,其他至多不过是“支票”而已。

 

第三,自己的:地位是暂时的,荣誉是过去的,健康是自己的。

 

第四,不一样: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,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;子女有病,父母揪心,父母有病,子女对父母问问、看看就知足了;

 

子女花父母的钱,理自气壮,父母花子女的钱,就不那么顺畅;父母家也就是子女的家,子女家可不是父母家。

 

不一样就是不一样。明白人把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义务和乐趣,不图回报,一心想回报,就是自寻烦恼。

 

第五,指望谁:养病指望谁?指望子女,久病床前无孝子;指望老伴,自顾不暇,无能为力;只能指望钱,用钱养病。

 

第六,怀旧:常想一二忘八九,健康长寿样样有;老当益壮天地宽,满目青山松和柳。

 

第七,直面死亡:生老病死,自然规律,人人平等,要有思想准备,一旦阎王策小鬼来叫,无牵无挂无语,跟上走就是了。

赵朴老的三大养生法宝,就算放在现在也不过时。

 

04

他是国宝、是圣人、是菩萨

 

古人云:居视其所亲。就是说看一个人时常和谁在一起,便能了解他的为人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留给后辈无数精神遗产的赵朴老,他时常接触的人当中,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。他们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?

 

周恩来总理视之为国宝。

 

1951年底的三反运动(反贪污、反浪费、反官僚主义)中,经手了巨额捐款和救济物资的赵朴初,按政策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。经过层层审查,结论是他经手的巨额款项和物资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,无一笔糊涂账。

195012月底,物资清理委员会收受的物资中,用于华东、上海生产救灾的有:上海,米337万斤、现金104.995亿元、麦皮5万斤;皖北,什粮5050万斤、药品及现金37.600亿元;山东,什粮1500万斤;苏北,什粮850万斤;皖南,什粮770万斤;苏南,什粮435万斤,现金7亿元。此外,上海1950年支援华东灾区农村兴修水利、防止灾害的经费496亿3千万元。帮助各地政府来沪筹集救灾经费350余亿元,寒衣210万件(来沪灾民的遣送经费不计在内)等等。 

此事可见他为官之清廉,周恩来总理对此十分高兴,称赞说: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啊!” 从此,就有了赵朴初是“国宝”的说法。 

 

李瑞环同志称之为圣人。

 

赵朴老弥留的最后时刻,中央领导一个接一个来了,李瑞环同志赶到病床前时说:这是一位竟然没有敌人的圣人。

 

“没有敌人”“圣人”,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,但也的确是事实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星云大师说他是菩萨。

 

赵朴老九十一岁时,曾手书一幅大字赠送“星云大师印可”,上面写着“富有恒沙界,贵为人天师”。

 

星云大师回忆,“当赵朴初居士九十几岁逝世的时候,我不能前去为他奔丧,只有亲自题写一幅‘人天眼灭’,托人带去北京,表示哀悼。多年后,我到大陆去访问,在他的灵堂前,看到我写的‘人天眼灭’还挂在中间,他的夫人陈邦织女士接待我,带我参观他的故址家园,让我怀念不已。赵朴初居士,这也是现代的菩萨。”

 

就连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也敬重他。

 

季羡林先生在《悼念赵朴老》一文中写道:这样一位名人,一位大人物,却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,大人物的派头,同他一接触,就会被他那慈祥的笑容所感动,使人们如坐春风,如沐春雨,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。

 

......

 

赵朴老则如此总结自己的一生:生固欣然,死亦无憾。花落还开,水流不断。我兮何有,谁欤安息。明月清风,不劳寻觅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他一生跨越三个朝代,生在最动荡的中国,十九岁进入中国佛教界核心,三十岁扬名大上海……随后,在大半个世纪里带领中国佛教在风雨浮沉中前行。

 

毛主席敬重他,周总理视他为国宝,佛教信徒称他是菩萨。

 

如今,斯人已去,但追忆无疆。时代巨匠赵朴初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。

 

 

—End—